仲晋锐
任何事情每日都重复发生时,我们就会觉得它应当如此。当我们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城市当中,被钢筋混凝土所包围。久而久之,我们学习自然、体会生命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我们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是理所应当。地球与自然的概念渐渐在我们心中悄然消失,我们便不会再发自内心地对地球所提供的一切表达感激。
事实上,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是何其幸运地出生于这颗美丽且宝贵的蓝色星球。城市生活让大多数人的心中忽略了地球本身,忘记了自己身上肩负着爱护它的共同使命。今日,让我们重新向自然学习,像“查拉图斯特拉”那样重新开始观察、亲近并热爱地球。东方金色的晨曦使我们联想到但丁笔下的天使,闪闪有光的河流穿过平原滚滚地流向远处光泽的群山之麓;让我们留意百花的芬芳,聆听树叶奏成的交响、触摸树木与岩石。观察一颗种子从播种、成长、结果再到凋亡。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大地用无条件的爱支持着万物在其上繁衍生息,无私地提供物质支持人类用想象力显化出各种灵感、创意。当我们打开感官,感同身受地理解并认识到地球母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以及它实质上在无偿支持我们的发展。只有获得此种认知,我们才会发自内心的像爱我们自己一样珍爱地球、保护地球,并把地球看作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体来对待、来爱护、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我们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地球与自己的身份与职责,我们脚踏大地之时,便会感到自己拥有最坚实的支撑,由此生发出感恩的心态。于是,我们便会思考自身能够贡献怎样的价值。诚然,单一的个体在整个地球面前显得十分渺小。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此种心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自己可及的范围内做珍爱地球的事情,我们个体的行动便能呼唤更多的人们加入,并最终让更多的人站在珍爱地球的立场去思考、去行动。
珍爱地球不仅仅是一句宣传标语或口号,每个人都要找到独有的向地球表达和传递爱的方式,在这其中一定会升起环保意识,不过,清理垃圾与杜绝浪费也并非唯一的珍爱地球形式。事实上,它们产生的源头正是那些没有意识到地球给予我们贡献的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我们已经习惯于物质富足的环境,所以往往忘却了对身旁事物的感恩。当我们在生活中处处感知与观察,我们便可以从每一份食物上领会到其背后种植、生长、加工、运输与烹饪的不易,更能够透过食物的表象看到地球母亲对它赋予的能量,还有那些目前无法享受这份食物的人之渴望。由此,我们便可以发自内心地珍惜每一件身旁之物,并在满足之后将多余的爱与能力共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使得人类一起共好。
带着这般美好的愿景,我认为新时代少年们的责任不仅仅在于珍爱地球,还要以“地球公民”的身份去学习、去创造。时至今日,随着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大大缩减了。地球在我们眼中一日一月地逐渐缩小,更重要的是,它在我们的精神视野中也在变小。古人敬畏且难以穿行的山川大漠如今只是我们钟表上若干小时的时差。地理的隔阂近乎消失,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是孤岛,所有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21世纪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与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朋友进行交流的机会——我们的视野不再受地域空间所限制,我们的立场不再被单一民族意识所束缚。
新时代少年不应将自己的定位设限于某个指定的地域,也不应携带单一民族的角度与认知进行拓展生命。部落时代的人类以部落为出发点去思考、行动;大航海时代的人类以国家为出发点去思考、行动;而随着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新时代少年需要以“地球公民”的身份去思考、创造。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村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者,例如我作为一个中国少年,我正在为全球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智慧,并以全球的视角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少年阅读先锋”,带领少年提高视野,拓展认识。
如今,有梦想的少年们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呈现方式行动。少年是灯塔,是世界的未来。所有人都应该怀着为地球做出贡献的愿力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未来,哈德森和司各特曾面临的挑战还会出现,但是这回他们会为了全人类欣喜的接纳挑战。人类的探索与发展精神是不会中断的,时间和空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愿那些新世界的发现者,就像探明了已知世界的先辈一样全神贯注,满怀不顾一切的激情,为全人类以自己独有的呈现方式创造出一个真正可持续、光辉美丽的新世界。
二零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于杭州